Video
王诤:半部电台起家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
- Categories:党史纵览
- Author:张浩 葛建芬 陆晓霞
- Origin:中国纪检监察报
- Time of issue:2018-08-17
- Views:1
(Summary description)他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;他是红军的千里眼、顺风耳;他用半部电台起家,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。他还负责筹建了我党第一座广播电台,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,创造性地构建起无线电通信联络网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在他和战友们共同努力下,为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”的革命历史传奇创造先决条件。 时至今日,国家信息产业部、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等产业集团,都尊他为行业的奠基人;他是唯一入选中国100年科学家辞典的高级将领。他就是曾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、邮电部党组书记、通信兵部主任、第四机械部部长、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开国中将王诤。 王诤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,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的创建者,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。他为我军通信事业的创立与发展,为开拓我军无线电技术侦察、电子对抗,开创我国新闻广播和邮电事业,发展电子工业和导弹、航天等尖端科学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被毛泽东誉为我军通信工作的“开山鼻祖”。 红色通信事业,他和半部电台开始 王诤,原名吴人鉴,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。1928年,王诤考入黄埔军校。在校期间,他关心政治,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,是孙中山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三大政策的坚定拥护者。军校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了国民党军中担任无线电报务员。 1930年11月5日,国民党开始对江西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“围剿”,红军在龙冈地区一举全歼了第18师,在这次龙冈战斗中俘获的国民党士兵里,就包括王诤等10名电台人员。 4天后,毛泽东和朱德接见了主动要求加入红军的王诤等人。毛泽东满面笑容地欢迎他们参加红军,勉励他们今后要用无线电技术,为工农大众服务。 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宗旨,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好作风,让王诤深深折服。他毅然加入红军,并改名王诤,以“诤”字自勉,“诤言笃信,刚直不阿”。 王诤的那部电台在清理战利品时被不知它为何物的红军战士弄坏了,只能收听,不能发报,被称为“半部电台”。王诤决定用它来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稿、收听敌军情报,帮助红军了解国民党军动向。这半部电台就成了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最便捷的渠道。在随后追击国民党军时,红军又缴获到一部电台,王诤和他的战友就靠着这“一部半”电台,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。 攻坚克难,为反“围剿”斗争作出突出贡献 第一次反“围剿”胜利后,毛泽东和朱德决定组建红军无线电队,任命王诤为队长。 在江西宁都县小布镇赤坎村的土楼里,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正式开课了,王诤亲自担任教员,动手制作训练器材,他们用木块、铁片制作电键,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,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,为随后的反“围剿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 1931年4月1日,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疯狂的“围剿”。成立不久的红军无线电队里,刚刚被任命为队长的王诤亲自上机操作,利用那部只能收听的残损收报机,日夜监听着敌军的动向,终于截听到了重要情报。敌师部说:“我们现驻富田,明晨出发。”吉安留守处的敌人问道:“你们到哪里去?”敌师部回答:“东固。” 这条重要的情报被立刻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手中,根据侦测到的敌军到达时间、地点、番号和部署,集中优势兵力,在敌人必经处设置了伏击圈,取得了第二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。 在苏区军民欢庆胜利的大会上,毛泽东把年轻的王诤请上了主席台高兴地说:“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、顺风耳,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!” 第三次反“围剿”结束后,中央苏区已经有了6部电台,保证了各部队联络的通畅,并且取得了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络,沟通了苏区与白区的空中联系。王诤遵照苏区中央局的决定,在保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的同时,增加人员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,经过翻译、编辑,定名为《参考消息》,这即是现在新华社《参考消息》的初创。同时,以抄收的新闻稿为素材,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,被命名为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”,并且由此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,简称“红中社”,呼号定为“CSR”。 1933年8月1日,在庆祝建军节的大会上,经朱德和周恩来的提议,鉴于王诤在历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所建立的功勋,中革军委决定授予他二级红星奖章。 1934年9月,王诤升任军委负责通信联络的三局局长,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从22岁参加红军到26岁入党,王诤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转折,也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开创了红军通信事业的新局面。 未雨绸缪,发展无线电通信事业 1940年,中央决定立即筹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。此前,谁也没有搞过大型广播发射机,当时只有一台四马力的发电机,动力不够。最后还是王诤提出用两个汽油桶相连成一个大木炭炉来发动汽车头,这才解决了动力问题。1942年12月30日试播成功,红色电波第一次把延安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,被称为“人民广播第一声”,这就是今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——延安新华广播电台。 1944年,美军以盟军的身份,请求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华北、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他们的气象观测网和气象通信网。中共中央军委责成军委三局王诤具体经办此事。经过组织培训,在有关地区建立了20个气象观测站,同时建立了我军第一个以延安为中心的气象信息传送网。更重要的是,为日后新中国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。 早在日本宣布投降时,王诤就清醒地认识到,蒋介石肯定要发动内战。于是,他就未雨绸缪地组织在延安的一批通信干部,快速分赴晋绥、晋察冀、东北、华北、华中等几个大的解放区工作。不到一年,在每个大的战略区内,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。 西柏坡纪念馆,有个长达56米的“电报”廊,在两侧的大理石上雕刻了37份毛泽东和军委发的电报手迹,仅三大战役,军委总台送毛泽东亲自看过的各野战军电报就达1000余份,发出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作战电报400余份,发出周恩来起草的有关作战指示、批示等文稿也有几十份。也就是说,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正是通过无线电通信,洞察全局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毛泽东说:解放战争胜利后,要给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。195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,王诤被授予中将军衔,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 鞠躬尽瘁,为党和人民建立卓越功勋 1972年,王诤任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职务,而且还接连当选为中共第十和第十一届两届中央委员;1977年4月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,仍兼任国家四机部部长和总参第四部部长。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,王诤被定为守灵人之一。 1977年,王诤积劳成疾,被查出了癌症,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。1978年初,总参第四部在武汉组织电子对抗演习,时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第四部部长王诤执意要去,并在医生陪伴下带上氧气袋现场指挥。一天下来,他累得大口喘着粗气,呼吸困难。尽管如此,第二天他还坚持到现场作演习总结报告。叶剑英元帅请著名画家李苦禅画了一只雄鹰图送给王诤,叶帅在画上亲笔题写了“英雄老去心犹壮,独立苍茫有所思”。 1978年8月13日,王诤将军病逝于北京,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亲笔给王诤的题词是:“半部电台起家,一生征战为民”。
王诤:半部电台起家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
(Summary description)他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;他是红军的千里眼、顺风耳;他用半部电台起家,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。他还负责筹建了我党第一座广播电台,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,创造性地构建起无线电通信联络网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在他和战友们共同努力下,为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”的革命历史传奇创造先决条件。 时至今日,国家信息产业部、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等产业集团,都尊他为行业的奠基人;他是唯一入选中国100年科学家辞典的高级将领。他就是曾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、邮电部党组书记、通信兵部主任、第四机械部部长、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开国中将王诤。 王诤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,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的创建者,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。他为我军通信事业的创立与发展,为开拓我军无线电技术侦察、电子对抗,开创我国新闻广播和邮电事业,发展电子工业和导弹、航天等尖端科学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被毛泽东誉为我军通信工作的“开山鼻祖”。 红色通信事业,他和半部电台开始 王诤,原名吴人鉴,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。1928年,王诤考入黄埔军校。在校期间,他关心政治,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,是孙中山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三大政策的坚定拥护者。军校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了国民党军中担任无线电报务员。 1930年11月5日,国民党开始对江西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“围剿”,红军在龙冈地区一举全歼了第18师,在这次龙冈战斗中俘获的国民党士兵里,就包括王诤等10名电台人员。 4天后,毛泽东和朱德接见了主动要求加入红军的王诤等人。毛泽东满面笑容地欢迎他们参加红军,勉励他们今后要用无线电技术,为工农大众服务。 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宗旨,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好作风,让王诤深深折服。他毅然加入红军,并改名王诤,以“诤”字自勉,“诤言笃信,刚直不阿”。 王诤的那部电台在清理战利品时被不知它为何物的红军战士弄坏了,只能收听,不能发报,被称为“半部电台”。王诤决定用它来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稿、收听敌军情报,帮助红军了解国民党军动向。这半部电台就成了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最便捷的渠道。在随后追击国民党军时,红军又缴获到一部电台,王诤和他的战友就靠着这“一部半”电台,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。 攻坚克难,为反“围剿”斗争作出突出贡献 第一次反“围剿”胜利后,毛泽东和朱德决定组建红军无线电队,任命王诤为队长。 在江西宁都县小布镇赤坎村的土楼里,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正式开课了,王诤亲自担任教员,动手制作训练器材,他们用木块、铁片制作电键,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,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,为随后的反“围剿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 1931年4月1日,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疯狂的“围剿”。成立不久的红军无线电队里,刚刚被任命为队长的王诤亲自上机操作,利用那部只能收听的残损收报机,日夜监听着敌军的动向,终于截听到了重要情报。敌师部说:“我们现驻富田,明晨出发。”吉安留守处的敌人问道:“你们到哪里去?”敌师部回答:“东固。” 这条重要的情报被立刻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手中,根据侦测到的敌军到达时间、地点、番号和部署,集中优势兵力,在敌人必经处设置了伏击圈,取得了第二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。 在苏区军民欢庆胜利的大会上,毛泽东把年轻的王诤请上了主席台高兴地说:“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、顺风耳,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!” 第三次反“围剿”结束后,中央苏区已经有了6部电台,保证了各部队联络的通畅,并且取得了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络,沟通了苏区与白区的空中联系。王诤遵照苏区中央局的决定,在保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的同时,增加人员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,经过翻译、编辑,定名为《参考消息》,这即是现在新华社《参考消息》的初创。同时,以抄收的新闻稿为素材,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,被命名为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”,并且由此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,简称“红中社”,呼号定为“CSR”。 1933年8月1日,在庆祝建军节的大会上,经朱德和周恩来的提议,鉴于王诤在历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所建立的功勋,中革军委决定授予他二级红星奖章。 1934年9月,王诤升任军委负责通信联络的三局局长,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从22岁参加红军到26岁入党,王诤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转折,也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开创了红军通信事业的新局面。 未雨绸缪,发展无线电通信事业 1940年,中央决定立即筹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。此前,谁也没有搞过大型广播发射机,当时只有一台四马力的发电机,动力不够。最后还是王诤提出用两个汽油桶相连成一个大木炭炉来发动汽车头,这才解决了动力问题。1942年12月30日试播成功,红色电波第一次把延安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,被称为“人民广播第一声”,这就是今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——延安新华广播电台。 1944年,美军以盟军的身份,请求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华北、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他们的气象观测网和气象通信网。中共中央军委责成军委三局王诤具体经办此事。经过组织培训,在有关地区建立了20个气象观测站,同时建立了我军第一个以延安为中心的气象信息传送网。更重要的是,为日后新中国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。 早在日本宣布投降时,王诤就清醒地认识到,蒋介石肯定要发动内战。于是,他就未雨绸缪地组织在延安的一批通信干部,快速分赴晋绥、晋察冀、东北、华北、华中等几个大的解放区工作。不到一年,在每个大的战略区内,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。 西柏坡纪念馆,有个长达56米的“电报”廊,在两侧的大理石上雕刻了37份毛泽东和军委发的电报手迹,仅三大战役,军委总台送毛泽东亲自看过的各野战军电报就达1000余份,发出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作战电报400余份,发出周恩来起草的有关作战指示、批示等文稿也有几十份。也就是说,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正是通过无线电通信,洞察全局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毛泽东说:解放战争胜利后,要给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。195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,王诤被授予中将军衔,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 鞠躬尽瘁,为党和人民建立卓越功勋 1972年,王诤任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职务,而且还接连当选为中共第十和第十一届两届中央委员;1977年4月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,仍兼任国家四机部部长和总参第四部部长。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,王诤被定为守灵人之一。 1977年,王诤积劳成疾,被查出了癌症,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。1978年初,总参第四部在武汉组织电子对抗演习,时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第四部部长王诤执意要去,并在医生陪伴下带上氧气袋现场指挥。一天下来,他累得大口喘着粗气,呼吸困难。尽管如此,第二天他还坚持到现场作演习总结报告。叶剑英元帅请著名画家李苦禅画了一只雄鹰图送给王诤,叶帅在画上亲笔题写了“英雄老去心犹壮,独立苍茫有所思”。 1978年8月13日,王诤将军病逝于北京,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亲笔给王诤的题词是:“半部电台起家,一生征战为民”。
- Categories:党史纵览
- Author:张浩 葛建芬 陆晓霞
- Origin:中国纪检监察报
- Time of issue:2018-08-17
- Views:1
他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;他是红军的千里眼、顺风耳;他用半部电台起家,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。他还负责筹建了我党第一座广播电台,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,创造性地构建起无线电通信联络网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在他和战友们共同努力下,为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”的革命历史传奇创造先决条件。
时至今日,国家信息产业部、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等产业集团,都尊他为行业的奠基人;他是唯一入选中国100年科学家辞典的高级将领。他就是曾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、邮电部党组书记、通信兵部主任、第四机械部部长、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开国中将王诤。
王诤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,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的创建者,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。他为我军通信事业的创立与发展,为开拓我军无线电技术侦察、电子对抗,开创我国新闻广播和邮电事业,发展电子工业和导弹、航天等尖端科学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被毛泽东誉为我军通信工作的“开山鼻祖”。
红色通信事业,他和半部电台开始
王诤,原名吴人鉴,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。1928年,王诤考入黄埔军校。在校期间,他关心政治,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,是孙中山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三大政策的坚定拥护者。军校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了国民党军中担任无线电报务员。
1930年11月5日,国民党开始对江西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“围剿”,红军在龙冈地区一举全歼了第18师,在这次龙冈战斗中俘获的国民党士兵里,就包括王诤等10名电台人员。
4天后,毛泽东和朱德接见了主动要求加入红军的王诤等人。毛泽东满面笑容地欢迎他们参加红军,勉励他们今后要用无线电技术,为工农大众服务。
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宗旨,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好作风,让王诤深深折服。他毅然加入红军,并改名王诤,以“诤”字自勉,“诤言笃信,刚直不阿”。
王诤的那部电台在清理战利品时被不知它为何物的红军战士弄坏了,只能收听,不能发报,被称为“半部电台”。王诤决定用它来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稿、收听敌军情报,帮助红军了解国民党军动向。这半部电台就成了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最便捷的渠道。在随后追击国民党军时,红军又缴获到一部电台,王诤和他的战友就靠着这“一部半”电台,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。
攻坚克难,为反“围剿”斗争作出突出贡献
第一次反“围剿”胜利后,毛泽东和朱德决定组建红军无线电队,任命王诤为队长。
在江西宁都县小布镇赤坎村的土楼里,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正式开课了,王诤亲自担任教员,动手制作训练器材,他们用木块、铁片制作电键,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,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,为随后的反“围剿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1931年4月1日,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疯狂的“围剿”。成立不久的红军无线电队里,刚刚被任命为队长的王诤亲自上机操作,利用那部只能收听的残损收报机,日夜监听着敌军的动向,终于截听到了重要情报。敌师部说:“我们现驻富田,明晨出发。”吉安留守处的敌人问道:“你们到哪里去?”敌师部回答:“东固。”
这条重要的情报被立刻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手中,根据侦测到的敌军到达时间、地点、番号和部署,集中优势兵力,在敌人必经处设置了伏击圈,取得了第二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。
在苏区军民欢庆胜利的大会上,毛泽东把年轻的王诤请上了主席台高兴地说:“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、顺风耳,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!”
第三次反“围剿”结束后,中央苏区已经有了6部电台,保证了各部队联络的通畅,并且取得了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络,沟通了苏区与白区的空中联系。王诤遵照苏区中央局的决定,在保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的同时,增加人员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,经过翻译、编辑,定名为《参考消息》,这即是现在新华社《参考消息》的初创。同时,以抄收的新闻稿为素材,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,被命名为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”,并且由此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,简称“红中社”,呼号定为“CSR”。
1933年8月1日,在庆祝建军节的大会上,经朱德和周恩来的提议,鉴于王诤在历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所建立的功勋,中革军委决定授予他二级红星奖章。
1934年9月,王诤升任军委负责通信联络的三局局长,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从22岁参加红军到26岁入党,王诤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转折,也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开创了红军通信事业的新局面。
未雨绸缪,发展无线电通信事业
1940年,中央决定立即筹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。此前,谁也没有搞过大型广播发射机,当时只有一台四马力的发电机,动力不够。最后还是王诤提出用两个汽油桶相连成一个大木炭炉来发动汽车头,这才解决了动力问题。1942年12月30日试播成功,红色电波第一次把延安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,被称为“人民广播第一声”,这就是今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——延安新华广播电台。
1944年,美军以盟军的身份,请求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华北、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他们的气象观测网和气象通信网。中共中央军委责成军委三局王诤具体经办此事。经过组织培训,在有关地区建立了20个气象观测站,同时建立了我军第一个以延安为中心的气象信息传送网。更重要的是,为日后新中国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。
早在日本宣布投降时,王诤就清醒地认识到,蒋介石肯定要发动内战。于是,他就未雨绸缪地组织在延安的一批通信干部,快速分赴晋绥、晋察冀、东北、华北、华中等几个大的解放区工作。不到一年,在每个大的战略区内,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。
西柏坡纪念馆,有个长达56米的“电报”廊,在两侧的大理石上雕刻了37份毛泽东和军委发的电报手迹,仅三大战役,军委总台送毛泽东亲自看过的各野战军电报就达1000余份,发出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作战电报400余份,发出周恩来起草的有关作战指示、批示等文稿也有几十份。也就是说,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正是通过无线电通信,洞察全局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毛泽东说:解放战争胜利后,要给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。195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,王诤被授予中将军衔,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
鞠躬尽瘁,为党和人民建立卓越功勋
1972年,王诤任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职务,而且还接连当选为中共第十和第十一届两届中央委员;1977年4月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,仍兼任国家四机部部长和总参第四部部长。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,王诤被定为守灵人之一。
1977年,王诤积劳成疾,被查出了癌症,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。1978年初,总参第四部在武汉组织电子对抗演习,时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第四部部长王诤执意要去,并在医生陪伴下带上氧气袋现场指挥。一天下来,他累得大口喘着粗气,呼吸困难。尽管如此,第二天他还坚持到现场作演习总结报告。叶剑英元帅请著名画家李苦禅画了一只雄鹰图送给王诤,叶帅在画上亲笔题写了“英雄老去心犹壮,独立苍茫有所思”。
1978年8月13日,王诤将军病逝于北京,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亲笔给王诤的题词是:“半部电台起家,一生征战为民”。
Scan the QR code to read on your phone
二维码
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16.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EQUIPMENT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www.300.cn 津ICP备17005411号-1